物理实验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学>>教学大纲>>正文
 

 
《自然科学发展概要》教学大纲
2018-11-03 09:58  

附件1:理论课教学大纲模板

《自然科学发展概要》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An Outline of Natural Science Development                               

课程编号:          

课程学时:16学时                        课程学分:1学分

适用专业:人文社科本科生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单位:理学院                        开课学期:一年级下学期

先修课程:无

课程负责人:邱深玉       教学大纲编写人:邱深玉     教学大纲审核人:刘宁

二、课程教学目标

目标1提高人文社会科学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了解、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

目标2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自然科学发明创造的基本要素。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表

教学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

**

目标1

 

 

 

 

 

 

 

 

 

 

 

 

目标2

 

 

 

 

 

 

 

 

 

 

 

 

注: “毕业要求指标点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二、毕业要求”的相关内容;请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三、课程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方法,培养的能力,教学准备以及作业情况等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性质、体系结构、社会功能、发展趋势和特点,清晰地理解自然科学各学科产生形成的背景和条件,发展历史,重大理论和发明的创造过程,及其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和意义。同时,使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创造性思维方式,提高他们了解自然科学的热情,促进他们对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反思,为培养创造性复合人才奠定基础。

本课程教学方式采用讲座的形式,全部采用电子教案形式授课,强调内容的生动性。课程内容重点是立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突出各学科的发展前沿和重大基本研究问题,科学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趋势。难点是自然科学各学科科学原理讲解深度的把握程度,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教学效果力求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教学形式追求生动性,学术性,思维性。体现文科学生的特点,留给学生适当自由遐想的空间。

本课程不布置额外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阅读相应的参考书或者课外读物,以此扩大自然科学相关的知识面。

四、教学内容

1当代自然科学中的重大基本问题7学时)

知识要点:

1.1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1.2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1.3
生命的本质与人类智力的起源;
1.4
宇宙的结构层次与物质的基本单元.

2现代高新技术9学时)

知识要点:

2.1 生物技术;

2.2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

2.3 现代信息技术;

2.4 新材料技术;

2.5 激光技术;

2.6 空间技术;

2.7 新能源技术;

2.8海洋开发技术.

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应关系表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实验法

演示法

****

目标1

1章、第2

 

 

 

 

  

目标2

1章、第2

 

 

 

 

 

注: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等;请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的教学方法,并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本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法为闭卷笔试。

课程最终成绩:考试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平时成绩学生的到课率、课堂表现、听课笔记做综合评价。

课程教学目标与考核方式对应关系表

教学目标

考核方式

开卷笔试

闭卷笔试

论文(设计)

作业

机考

****

目标1

 

 

 

 

 

 

目标2

 

 

 

 

 

 

注:根据教学目标安排合适的考核方式,并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六、教学参考

1.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名称:

[1] 宗占国.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2.参考教材:

[1] 胡显章.《科学技术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6

[2] 林德宏.《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1

[3] 李训贵, 陈永亨.《自然科学发展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8

3.网络资源:

网站中文名:网址

七、其他说明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8 School of Physics and Technology,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onology